文章目录:
1、普米族火塘是什么,火塘的意义
2、普米族文化:浅谈普米族的天文历法推算
3、普米族的神树是什么?
4、普米族转山会的节日风俗
5、普米族传统食品有什么
6、猜你喜欢:
1、普米族火塘是什么,火塘的意义
火塘指的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众家庭中用来取暖、做饭、祭祀神灵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今天,要介绍的是关于普米族的火塘,了解关于普米族或火塘的意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了解吧。
火塘简介:
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称“火铺”。是在房内用土铺成的1米见方的土地。以前,火塘裏立有三块石头,以备烧火煮饭之用。后来,都改用铁三脚架。
主火塘裏终年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取暖。燃料为木柴。在许多少数民族中,如:傣族,侗族等。火塘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
普米族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将分成三个部分并居于三处,其中之一是在自己家中火塘及铁三角架附近。三角架是由古时的“三块白石支起锅”转化来的。在三块锅庄石中,靠南边的一块代表火神,上首一块是男人魂魄聚集之所在,下首一块则是女人魂魄集聚的神物。
象征:
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家庭中通常都有一个或几个火塘,成为人们在家中取暖、照明、做饭、睡卧乃至进行人际交往、聚会议事、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
有的学者认为,火塘分别是家庭、家族关系、生计和性别的象征。一个家庭需要有一个火塘作为取暖及煮饭的工具,但在一座新房建成或一个小家庭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来举行隆重的置火塘及点火礼时,火塘的意义就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范畴,而成了一个家庭的象征。
分家另立火塘,标志着家庭的分化,由一个家庭中分化出的血缘关系的家庭便渐渐形成了一个家族。
由于人们尊重火塘神,认为火塘的神灵能左右人们的生计与生殖,因此火塘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了作为生计与生殖的象征意义。在某些民族的家庭中,火塘分别有男火塘和女火塘,于是火塘又具有性别的象征。
不过仅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火塘通常是多种神灵的象征,人们祭祀火塘或在火塘边举行祭祀活动就是对这些不同神灵的敬奉。
祭祀:
在有的少数民族中,火塘是祖宗神灵的化身,祭火塘成了家人祭祀祖宗的重要仪式。广西天林木柄瑶祖宗神位的位置十分特别,不像汉、壮族那样设在厅堂上,而是设在靠近屋檐那一边的火塘边,不设什么香炉,也没有什么神位牌,更没有什么供桌,祭祀时把供品摆在地下,在火塘边插几炷香就行了。
2、普米族文化:浅谈普米族的天文历法推算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天文历法有着非常多的了解,除年月之间的关系,还有四季、气温、物候和人事预测等等。在普米族文化中,关于天文历法的推算也有很丰富的知识。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关于普米族的天文历法推算。
普米族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亦有其独特的历法。远古时代,普米族先民便密切注意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由于恒星的位置不变,可以用它作其它日、月、星辰运行的标志。因此,普米族先民经过长期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为“坐标”。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不仅是观测其它日月星辰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普米族祖先测定方向。岁时以及季节的观测对象。
普米族以腊月初六、初七或初八为岁首,称“吾昔”节(意为新年)。他们推算“吾昔”节的日期并非按阴丁日历进行,而是以观测“处紫”(昂宿)的出没来确定的,因为“处紫”作为二十八宿之首,有些则以“苏多”(室宿)为开始。这两个星期相距5天,到底哪一宿为星首,无关紧要,各地从俗而定。关键是要以观测“处紫”来确定。“
处紫”星与月亮相遇之夜即过“吾昔”节。过去普米族是以二十八宿和月亮相遇来记日的,每到农历十二月初,普米族老人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观测星宿的运行情况,以便确定年节,也就是以看“处紫”上中无作为一年之首。普米族认为,一般农历腊月初六、初七或初八的星日最吉祥,所以这几天就过年(即过“处紫”吾昔)。
“吾昔’市按古规一般过九天,现绝大部分普米族仍隆重过此节日,部分地区则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也不再讲究了。
3、普米族的神树是什么?
普米族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日子,都要请巫师到神树下杀牲祭献,以便消灾去难,保佑安康。那么,什么是普米族神树呢?一起来普米族文化中看看。
通常在寨边山坡上划出一块“神林”,作为祭祀山神的场所。每个氏族在神林中选取一株作为本氏族崇拜的山神树,然后从众多的氏族山神树中选择一棵作为村寨的山神树。祭山神的日期和仪式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四月,有的在七月或十月,祭品有牛、羊或鸡。供祭祀用的牛在年前选定,一般为花牛,称为神牛。祭山神之日,全村参加,带苏哩玛酒、香柱、纸锞等,由巫师或小巫等作法念经,祈祷山神保佑本村人畜安宁,庄稼丰收。随后,将神牛宰杀,连同各家祭品一起供奉。
祭后聚餐,并各留些许神牛肉和内脏,带给家人分食,以庇佑安康。用鸡献祭的,一般以白鸡为贵。备油灯七盏或九盏,飞禽走兽面偶五十四个,村人自带苏哩玛酒、柏香、麻线等祭品。巫师在神树下焚松毛,诵经,祈祷山神福佑全村。用羊作祭品的,要先在羊角上抹酥油,撒糌粑,牵羊拜四方神灵,又将水酒洒到羊身上,羊身发抖,表示山神享牲,祭祀圆满。继而宰羊烧烤,参加祭典的每人一份。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灶神左右家人兴衰,龙神释风降雨,因而把吉凶祸福与神明的好恶紧紧联系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种。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祭中柱。
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称之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争吵多、病多、即家运不好时,常常举行这类祭祀活动,希望把恶神交给“替神”,让好运归自己。仪式一般在家中举行,全家人参加,要用一整天的时间。
普米族凶吉兆预测:普米族一般都相信预兆,有时根据预兆行止,或采取某些防范措施。普遍相信的预兆有:梦兆,如孕妇梦见刀、枪、剑、矛、虎、豹要生男孩子,而梦见蛇、鱼、虾则要生女孩子:物兆,如喜鹊叫为报喜,乌鸦、猫头鹰、狐狸夜间在房附近叫为报丧;人事活动兆,如上眼皮跳为凶兆,下眼皮跳为吉兆。
4、普米族转山会的节日风俗
普米族转山会又称“绕岩洞”,当地普米族人们视狮子山为女神且保护她。认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给于人间幸福与平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都去狮子山祭祀。那么,普米族转山会有哪些的习俗呢?一起来普米族文化中看看。
在普米族的传说中,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各地的山神都要集中到一个叫“甲双巴拉”的山神那儿去打赌,如果哪个地方的山神赌赢,哪个地方的百姓就会丰衣足食;如果赌输了,这个地方的村寨就不得安宁了。为使本地山神能够取胜,当日人们一大早就上山烧香磕头,护送山神去打赌,祝贺山神凯旋而归,由此形成了普米族的传统节日——转山会。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兰坪普米族群众请巫师到家中念经,供上祭品祭祖。宁蒗普米族要到狮子山拜干木女神,祭品有水、牛奶和美酒,众人在寨中长者主持下,对着干木女神再叩头。祭祀仪式完毕,还要举行射弩,摔跤和爬山等文体活动。青年男女随后或沿着狮子山游玩,或进行社交活动,在集会中结识伴侣。来去沿途,不论遇到的是熟人与否,都要热情祝愿问好,男人将携带糖果赠以对方,女人们则赠之以甜酒瓜果。下山时,众人唱着山歌,从另外一条路转回,不能走原路。
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巫师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过去称“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
5、普米族传统食品有什么
养生是一种好习惯。中国自古喜欢研究饮食,一样食物有上百种吃法。食物流传下来的手法和做法,铸就了今日吃货大国。经过了上百年风雨的洗刷,一切事物物是人非。然而普米族传统食品依旧保存了下来,一起来普米族文化中看看。
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
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食具是别具风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后,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与内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内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输送到普米族地区,普米族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