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锡伯族的饮食禁忌(锡伯族饮食文化)
1、民族风俗:锡伯族的饮食禁忌
2、锡伯族有趣的风俗文化:发面饼与好儿媳
3、你所不知道的锡伯族禁忌文化
4、锡伯族节日大全:锡伯族的民族化节日
5、锡伯族的丧葬风俗文化
6、猜你喜欢:
健康是人们每天关注最多的,吃什么、怎么吃也是人们最在乎的话题。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不同的,里面也包括了一些禁忌。那么锡伯族的饮食禁忌是什么呢?本期锡伯族文化为你揭晓答案,不要错过咯。
锡伯族在日常生活中喜食面食。发面饼在锡伯语中为“发拉哈额分”,又称“锡伯大饼”,锡伯族人几乎每天都要吃。这种饼用面粉、碱面和水制成,在锅中烙出来,一般直径在三四十厘米,厚度约一厘米,带有烙制花纹的叫做“天”,另一面则是“地”。这种饼的吃法很讲究,食用时必须“天”朝上、“地”朝下,掰成四块,体现了锡伯族的天地观念和民族习惯。
锡伯族人开的饭店一般都有“锡伯大饼”,很受欢迎,在一些地方甚至是“限量”销售。如果不是去得早或提前预定,很难买到。在察县,记者就无缘品尝,只能通过图片和他人介绍来了解这一美食。
除了“锡伯大饼”,全羊席是锡伯族最具特色的肉类菜肴。全羊席的锡伯语为“莫尔雪克”,意为“盛在碗里的菜肴”。2009年,全羊席作为传统技艺类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主要用料为羊的心、肝、肺、大肠、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风味独特。如有尊贵客人来访,锡伯族杀羊做成丰盛的全羊席来款待。
在察县,还能吃到一种有特色的“花花菜”,锡伯语为“哈吐浑雪克”。这是一种锡伯族人过冬腌制的咸菜,用韭菜、青椒、红椒、胡萝卜、芹菜等各色蔬菜切丝做成,清淡爽口,营养丰富,是锡伯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
他们禁食狗、猫、蛇等肉;饭前不许将筷子插在碗里,只有供祭品时才允许把筷子插在碗里;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并严禁拍桌打碗;客人未吃完饭不能把碗和盘子摞起来;买碗盘时,不能买单数;翁媳不能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
在锡伯族中会不会做发面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女孩子来讲。她们嫁人后,如果不会做发面饼的话,会被公婆评价为不称职。所以做好发面饼对于每一个锡伯族女孩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
发面饼是锡伯族人早晨餐桌上必有的食物。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能否做好发面饼,是公婆评价一个新媳妇是否“称职”的“三好”标准之一。即:灶台是否干净,丈夫的衣领是否有黑垢,发面饼是否烙得好——不会烙大饼的姑娘甚至会嫁不出去。
在锡伯族群众中还有一个传说:新媳妇第一次为公婆做早餐,烙得第一张发面饼先背着家人偷偷吃掉,因为第一次为公婆做饭难免心情紧张、掌握不好火候。第二张发面饼烙好后,新媳妇又悄悄把丈夫叫进厨房品评。之后,新媳妇才有自信将第三张发面饼呈现给公婆。这一情形与古诗“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翁食性,先遣小姑尝”所描写情境非常相似。
锡伯族人做发面饼的酵面也有说头,说它是200多年前从东北西迁时带出来的;在近两年的西迁的路上,人们每天一如既往地做着发面饼,将酵面带到了伊犁。
锡伯族发面饼的做法很有讲究:前一天晚上发面,第二天一早烙饼。烙饼的技法是“三翻九转”,即饼子在锅里只翻三次,每翻一次又左右转动三次。以这种“程式化”的工序烙出的饼子,皮儿像馒头皮一样薄而软,中间发得似蜂窝。做发面饼还有一个讲究,就是不放油。
锡伯族人吃发面饼时,佐以自制辣酱、花花菜。自制辣酱并不很辣、有淡淡的甜味,还拌有新鲜韭菜。用辣酱卷大饼,吃起来特别爽口。花花菜是锡伯族人的特色菜,秋天人们把芹菜、白萝卜、胡萝卜、韭菜等切成丝腌在坛子里。它与普通咸菜的不同点是咸味很淡。手巧的人腌制的花花菜红、黄、绿、白色彩分明,看上去如新鲜菜一般。
锡伯族人吃发面饼、卷辣酱、吃花花菜的同时,还要喝浓香的奶茶。
时光流转,虽然锡伯族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们吃发面饼、喝奶茶,做辣酱、花花菜的习惯依旧。当然,不会烙发面饼的姑娘嫁不出去也早成历史,但她们的家人不会因此吃不上发面饼——如今,在察布查尔县城、乡镇,锡伯族风味餐馆随处可见。
您可能还喜欢:
详解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瑶族马尾帽
白族建筑文化,你了解多少?
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汉族的元宵节做什么,汉族元宵节习俗
任何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禁忌,有的是因为社会生产,有的是因为人内心的害怕,还有的是因为宗教信仰。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锡伯族文化里的禁忌多如牛毛,想知道的话,不如由小编为你一一细数。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一、开禁的禁忌
不准坐、踩或跨过衣、帽、枕、被;
不准把穿过的裤子、鞋、袜放在高处;
不准顺着炕烟道睡觉;
不准坐在门坎或站立、行走吃饭,饭食掉地要立即拣起;不准在正月初一至初五做针线活,谓之“忌针”;不准出嫁的姑娘头3年回娘家过春节、看灯;
不准猫、狗在室内人的尸体跳过,不准申日出殡。
锡伯族的这些禁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已在消失中。
二、保留的禁忌
不吃狗肉。从不杀狗或吃狗肉,甚至与狗相联的物品也不用,如狗皮制品—帽、手套、裤、袄、褥、被等。其他民族亲朋好友来锡伯族家中串门戴了狗皮帽、手套时,不能将其带进里屋,要放在外屋。
还有些禁忌,如不准女子缠足是为保持正常生理发育;不准在正房西山墙外大小便,是为保持卫生;再如家有病人、小孩出水痘、妇女生孩子等,要在大门框或树上挂红布条或一小束草,以示禁止外人入内,防止传染;忌用筷子击空碗,是体现文明行为;重视“八”的习俗,以为“要得发不离八”,如酒席一桌为8人,花轿一抬8人……不足此数时,也要极力溱成,以图吉利。喜庆日就餐时,不足8人时,也设8人之餐。
锡伯族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锡伯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很多节日,节日中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西迁节和抹黑节。了解锡伯族文化,就先来了解下他们的特有的节日吧。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在少数民族中算是较多的一个民族。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所以在丧葬上沿袭了鲜卑的一些风俗习惯,葬礼文化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因此在丧葬方面延袭了鲜卑的风俗习惯。历史上,满族、汉族是对锡伯族影响较大的民族,因此,在丧葬仪式上锡伯族与满、汉民族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是土葬,在特殊情况下也实行火葬和天葬。
锡伯每一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坟院。锡伯族在丧葬方面的宗法观念非常强,人死后必须和自己的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被认为是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夫妇合葬是锡伯族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安葬时,男棺的位置稍前于女棺,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们能够在阴间见面。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现在逐渐消失。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仪式十分繁琐。在通常的情况下,亲人逝世,则焚香烧纸,举家哀悼,亲友吊唁。小殓后,请喇嘛念经,择吉日(忌申日)大殓,尸体放入棺木,头向西,脚朝东南,埋葬坟院墓穴中。棺木有两种:未婚男女病故,锡伯人认为未婚的人“只有房子,没有房顶”,只有成家后,房子才圆满,所以一律殓入底打了洞的棺木内,俗称“无底棺”婚后身亡者的棺木则全有底,而老年人的棺木油漆、绘制得十分精致。凡未出嫁的闺女、孕妇死亡,或死于横祸者,均不得在家族坟院安葬,而是另择坟地埋葬,过些时候进行火化,将骨灰装入坛中再行埋葬。萨满、巫职人员死后也要实行火葬,幼儿(三个月以内),死后实行天葬。
长辈病危,儿女守在旁边,亲眼看到老人咽气叫送终。人不能死到炕上,咽气前抬到屋地中间搭好的床上。咽气后给死者剃头净面,剪指甲,口含铜钱,手握铜钱,打开屋门,长子从窗户出去到烟囱下喊爸(或纳纳),这叫指路,送老人登高归天,然后才许亲人放声大哭。停放时头朝西北,前方放长明灯一盏,小米饭一碗,内插三支夹棉花球的秫秸节,脚前放丧盒,供烧纸用。
亲人去世后,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周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子女在守孝期间不能去娱乐、喜庆场合。男子不理发刮脸。妻室在守孝期间,不得改嫁。
亲友向死者告别,迸灵堂后在死者脚后下跪,磕三个头,此时伺候在小桌旁的子女将纸钱递过去,亲友边哭边烧,哭诉哀情。纸钱烧完后接过死者子女递给的两杯水酒(水里渗进烧酒),将水酒洒在已烧尽的纸钱上,以示向死者告别。
送葬前夕,生者要向死者告别,称“辞灵”。辞灵过程中,有吹鼓手以笙、管、笛、箫、锣、钗等乐器吹打着哀婉的乐曲。辞灵人的多少,标志着死者后代人丁多少,亲属关系如何、邻居感情深浅等。
安葬在凌晨进行,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安葬完毕。安葬时长子将“灵头幡”放在棺木上面,并亲手埋第一锹土,接着其他人帮助填满墓坑。并在上面凸起一个坟堆。
在家族的坟圣地,男埋西边,女埋东边。之后送葬人还要在坟前烧纸致哀。
死者死后四十九日举行祭奠仪式,请亲戚朋友参加。这天死者的妻(夫)、兄弟、姊妹、侄子女、外甥女等脱孝衣,称“脱孝衣”仪式。亲友们还为失偶者送腰带、衣料,意为他(她)为死者尽到了最后责任,表达对死者亲属的慰问。同时亲属及亲戚朋友带着丰盛的食物到墓地进行祭奠,由服孝者为死者烧纸钱,将脱下的孝服晃三下。
死者死后一百天也举行一次祭奠仪式,这天是儿子、儿媳、孙子及未婚子女们脱孝衣,请近亲来参加,亲友们为脱孝者送礼物。到这时,整个葬礼才算结束。
锡伯族还实行合葬,即夫妻二人死后将两个棺材埋入同一墓穴中,以男左女右为排列顺序,妻棺略低于夫棺。尸体的放置姿式,男为仰身直肢,女为左侧卧屈肢面对大夫。夫棺的右侧棺墙和妻棺的左侧棺墙各凿一小孔,意让两个灵魂相互往来。
现在,由于“移风易俗”的宣传,锡伯族的丧葬习俗由繁到简,由旧到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渐渐淡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全部实行火葬,不再棺葬了。守孝时男尊女卑现象不存在了,禁锢妇女守寡三年的樊笼也被打破了。人们越来越注重父母在世进的孝敬,而厌于死后虚假的形式。吊唁时,死者子女及近亲、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寄托哀思。
发面饼怎么做又软又香发面饼的做法大全家常发面饼的做法大全锡伯族的禁忌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2 生活百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baike#shb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