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街,福州三坊七巷文化
1、历史老街,福州三坊七巷文化
2、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福州金鸡山公园
3、福州名人,福州历史人物
4、古色古香的福州十番文化
5、福州十大旅游景点之三坊七巷
6、猜你喜欢:
福州三坊七巷建于西晋末年,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其中包含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想知道福州三坊七巷的具体细节吗?一起随小编来福州文化中看看。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福州,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文明诞生了。在中国著名景点中福州又叫榕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基本上都是福建的政治中心。今天呢小编要为大家带来的就是在福州市那带有历史气息的金鸡山公园,希望大家喜欢。
金鸡山位于福州市晋安区茶园街道、岳峰镇,东北西南走向,是北岭山脉的支脉,为福州城名山。山麓周围有福州火车站、福建省图书馆、温泉公园、东二环泰禾广场和登云水库等重要地标,二、三环路和温福铁路穿山而过。位于金鸡山上的金鸡山公园是福州城区少有的山野情趣浓郁的风景区。
公园里有魏杰故居、南天照天君宫、叠石飞瀑、梅花林、人大樱花林、大成基金亭、望城亭、望景台(观晋台)、飞虹桥、桃花坡、栖霞台、虎眺台、松林台、银杏广场等人文和自然景观,其中最为有名的景点当属供奉着照天柱的南天照天君宫,一直香火兴旺,人们祈求照天柱在天上继续庇佑福州人民风调雨顺,盛世太平,安居乐业。
目前公园有南大门(金鸡山路)和西大门(前岐路)两个主要出入口以及双溪庵(登云路)、沁园支路、双龙寺、水头村等几个次入口。
金鸡山开拓于秦代,传说大仙李铁拐路经福州东门城外时,看见有一座山冒出一股气,铁拐子觉得奇怪,便坠下云头,登山跟踪寻找,只见山峰下面突出一块又长又大的岩石,形似“状元帽”,俗称“金鸡洞”。他还发现了山上有金鸡(也就是雉鸡)成群在这块岩石附近飞翔,便把这个地方称之为“金鸡山”。
金鸡山的人文历史可上溯到秦汉。古籍《闽中记》载:“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此山有金鸡之祥。遂属断山脊,目厌王气。旧断处为人行路,号鸡公巷。”可见,此山因有“金鸡之祥”,才命名为“金鸡山”。“金鸡之祥”指的是“王气”,故秦始皇在闽中郡(今福州)的地方官就砍断金鸡的脊背,不让金鸡飞翔。又辟成“人行路”,踏上千万只脚,叫金鸡永世不得翻身。据山老说,鸡公巷或鸡公弄,就是今天金鸡山路的前身。
约2003年后,金鸡山公园一度破败,园容风貌差,游人越来越少。公园里的凉亭、石阶、围栏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多年无人维护,人工瀑布停止使用,公园内多处墓葬群未得到有效清理。同时,公园南大门西北角的地块在2007年——2014年间被出租用于开设高档餐厅性质的“映山红”酒楼,遭市民诟病。当年南天照天君宫成了园内唯一值得一去的景点,因此多数福州市民去金鸡山公园是为了拜祭照天君,鲜有去游玩的游客。
2012年后,金鸡山公园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造提升,因此提升了旅游价值。2013年,金鸡山公园改造工程一期1500米长的木栈道建成,完成金鸡山公园南大门及入口广场改造、环山公路“白改黑”改造和建设观景平台。2014年,园内的“映山红”酒楼被强制关闭。2015年春节,金鸡山公园的人工瀑布(三层叠瀑)景观改造完毕,公园内部多条栈道完工,通过连接栈道环、揽城观景栈道环、山脊休闲栈道等串联公园各处,走在环山木栈道上,市民在休闲散步之余,还可以一览福州美景。
步入公园大门,一组大型的“金鸡报晓”群雕呈现在眼前。群雕高达8米,19只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的鸡站立在假山上。有的翘首引吭长鸣,有的雄风抖擞竞相争斗,有的母爱深深呵护着小鸡……它们极好地体现了整座公园的主题和特色,成了公园的标志。
群雕的背后屏风是一座高3米、长15米的弧形青石浮雕照壁,题为“原野牧歌”。壁上展现出一片古朴、淡雅的田园风光:山庄的疏篱茅舍,淙淙流水,茂密的林木点缀其间。转运的水车和劳作的农夫重现远逝的故事。整座浮雕宛如一首优美的田园山水赞美诗,使人耳目一新,心胸开阔。
金鸡山是北岭山脉的支脉,它像一颗硕无比的碧绿翡翠,纵卧在晋安河东岸,为福州城名山,是福州市唯一由环城山脉嵌入市区的山,历史文化积淀极多,曾出土从汉代到清代的许多珍贵文物。古籍《闽中记》载:“秦始皇时,望气者(风水先生)云:此山有金鸡之祥,”山形似鸡,故名金鸡山。金鸡山一带名胜古迹很多,如山顶有始建于唐朝的双龙寺,山下有建于唐代的地藏寺,2004年后又搬迁修建了魏杰故居、南天照天君宫,增加了金鸡山的人文底蕴。
【结束语】金鸡山公园依然保留着大自然山林的原始风貌,是福州城区少有的山野情趣浓郁的风景区,负氧离子浓度高,空气清新。2015年,公园进行提升改造,新建环山揽城栈道、飞虹桥,新种植大量花草树木,人文景观亮点日益增多,成为福州市景观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
您可能也喜欢: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福州特有甜粥,福州拗九粥福州订婚习俗:礼金都以3为底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也是历史的传承者。一座城市文化,离不开那些历史名人,拥有数千年历史文明的福州,自然而然少不了那些名人。福州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呢?接下来一起随小编来福州文化里看看吧。
董奉,东汉名医。董奉一生行医济世,不取分文报酬,只让治愈者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售杏得谷用以赈济贫民。董奉以其崇高的医德,使医生的职业有了“杏林”的别号,也被后人尊为“杏林始祖”。
隐元禅师,日本黄檗宗开创者。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为之轰动。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黄檗宗,目前日本崇奉黄檗宗的信众达数百万人,建有黄檗分寺500余座。隐元禅师还将中国的馒头、豆腐配方和当时中国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和音乐等传入日本,被日本称为“黄檗文化”。
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了震动世界、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掀开了近现代炎黄子孙反抗外国殖民侵略波澜壮阔的第一页,树立了国际禁毒史上的第一块丰碑。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译着;他在新疆主持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至今仍为民造福,被颂称为“林公渠”、“林公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
沈葆桢,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办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础。沈葆桢提出“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他培养出的船政学堂精英,撑起了近代中国革新、自强的脊梁。
黄乃裳,着名的爱国侨领。1896年,黄乃裳参与“公车上书”,并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1899年,黄乃裳毅然出南洋,寻找垦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巫创办了“新福州”垦场,成为一代侨领。经过一代又一代福州移民的拼搏奋斗,“新福州”日益繁荣,已发展成为诗巫市。
林纾,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他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林纾一生译作180多部,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严复,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警醒国人奋发图强,一时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林觉民,《与妻书》作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觉民参加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广州起义,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下绝命书《与妻书》,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其情其志,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侯德榜,中国近代化工工业奠基人和世界制碱权威。侯德榜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发明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改进了碳化法氮肥生产流程,为中国化工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侯德榜生产的“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他写下的《纯碱工学》等专着,揭开了纯碱生产的秘密,被誉为“中国化学家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
吴石,是中国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牺牲时公开身份为“中华民国国防部参谋次长”。毛泽东主席曾题诗赞誉吴石将军,写下了“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的名篇。1973年,国务院追认吴石将军为烈士。
郑振铎,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全才型巨匠。郑振铎在拓展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担任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张钰哲,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史上写下许多“第一”。1928年,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第1125号小行星)就是由张钰哲发现并命名为“中华”。1941年,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钰哲星”。
冰心,被誉为与世纪同龄的文学大师。1923年,冰心发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寄小读者》。其后,在她8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小桔灯》、《繁星》、《春水》、《空巢》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的文学名篇。冰心以爱为中心的文学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她成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
林徽因,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现代着名诗人、作家,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林徽因参与新中国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发掘、抢救了国宝景泰蓝制作工艺,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学创作上,她一生也着述等身,留下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等大量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
高士其,被誉为科教战线上的“铁人”,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全身瘫痪的高士其,以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工作了60年,写下600多篇、75万多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科普文章,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高士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爱,被称为“中国两亿儿童的爷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确认为“中华民族英雄”。
邓拓,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邓拓创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党报——《抗敌报》。1944年,邓拓主持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文集。新中国成立后,邓拓担任《人民日报》总编、社长等职务,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景润,着名数学家。陈景润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解析数论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证明了“1+2”,这项成果被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1978年,新华社记者徐迟写下了着名的长篇通讯《哥德巴赫猜想》,报道了陈景润的事迹。在十年“文革”动乱刚刚结束的那个“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成为激励广大有为青年向科学进军的一面旗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福州十番是主要流行于福州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演奏形式,加上福州方言的点缀,更加具有地方色彩。福州十番是十种不同的乐器相结合,曲调悠扬,为民间群众喜闻乐见,传承至今日,让人们充分认识福州文化的厚重积淀。
民间趣味十足的“十番”,是福州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苑,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波澜起伏的曲调,奇妙的音乐,长长的行进的步伐,让人充分认识到福州厚重的文化积淀。
“十番”也称“十欢”,俗名“十欢伬”,又名“十番锣鼓”。它由民间龙灯舞演变而来,一般是指笛、管、箫、弦、提琴、尝锣、云锣、汤锣、檀板和大鼓十种,“番”是番轮更替的意思。实则凡可携带之器乐,如小锣、金锣、铙钹、号筒、狼串等均可纳入。
“十番”是众乐合奏,以金革为主,丝竹辅之,其调高扬动听。侯官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之一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数十番。”闽山庙旧址在今鼓楼区衣锦坊,郑洛英是乾隆初举人。
传说,福州“十番”的组合,始于茶亭乐器店的工人自娱自乐的小情调。它没有曲谱,完全靠的是十几名演奏者之间的默契。清乾隆、嘉庆年间,以茶亭曾金利锣鼓店工人曾畴官为主,引导成立了“大罗天”一社,他们初名“鼓板合奏”,后来又逐步拓展开来。
从清代至辛亥革命间,福州“十番”长盛不衰,先后有听月楼、普天乐、乐乐乐、新听月楼、赌綦山庄、五音乐社等群众组织。它流行于民间,开始多为迎神赛会舞龙灯等凑热闹,为群众喜闻乐见,后来逐步参入婚丧喜庆的队列。
每逢乐社节目上演,台上,各路班社鼓乐齐鸣、龙虎争斗、热火朝天;台下,市井百姓群情沸腾,如痴如醉,想想这热闹的场面,高亢悠扬、明快流畅的曲调似仍在坊间,从来不曾流散。“十番”演出时,演员着一式服饰,或半接衫,或白丝衫,或纺绸衫,或广洋衫,皆为长袍,后改为中山装。十番音乐的曲牌,每首都有一定的内容,描述一定的意境。
1922年与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度赴港演出,“十番”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如今,我们依然能在春节等传统节日里欣赏到以陈英木为代表的福州台江区“十番”乐队的精彩演奏,但随着曲终人散,仅靠当代的高科技手段录音录像等,是不能满足人们对最原汁原味的十番音乐的欣赏的。如何让最原汁原味的风格传承下去,已经成为老一辈艺人无法释怀的心事。
一座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临海靠山,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自然少不了各种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旅游景点,也是着名的旅游城市。那么,本期的城市文化,带你领略一下不得不去的福州十大旅游景点之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让福州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见,三官堂与保福寺之密切关系。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历史。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着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837-920年)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
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
福州金鸡山公园金鸡山公园福州金鸡山栈道福州三坊七巷美食三坊七巷名人福州三坊七巷游玩顺序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福州三坊七巷美食攻略福州三坊七巷亚朵酒店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2 生活百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baike#shb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