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土传花叶病传播途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是由一种杆状病毒粒体引起的小麦常见病,叫禾谷多黏菌,可造成10%-70%的产量损失。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土传花叶病传播途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小麦土传花叶病的侵染循环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和病田流水的扩散自然传播,汁液摩擦接种也可传播,传播的直接生物媒介也是习居于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
一般侵染温度为12.2-15.6℃,侵入后在20-25℃条件下迅速增殖,潜育2周后表现症状。
小麦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也很显著,长期大面积单一化种植高感病品种,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因素,秋季小麦播种后土温和湿度及第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是影响此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秋播时土温15℃左右,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的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
该病主要危害冬小麦,感病小麦秋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第二年春,小麦返青期才显症,发病初期心叶上出现长短不等的褪绿条状斑,感病小麦植株矮化,穗小粒少,籽粒秕瘦,千粒重降低,产量损失严重。
随着病情扩展,多个条斑联合形成不规则的淡黄色条状斑块或斑纹,呈黄色花叶状。
一是实行小麦与油菜、薯类、豆类等非麦类作物的多年轮作,减轻病害发生;
二是对发病较重的田块适当推迟播种期,避开禾谷多黏菌的最适侵染期;
三是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基肥和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健田与病田不串灌、漫灌;
四是加强栽培管理,防止病残体传入无病区。
对发病地块,可用病毒抑制剂加叶面调节剂加微肥进行混合喷雾,以促进病苗弱苗转壮升级,增强植株的抗性,喷药时应先对发病区施药封锁,再向四周喷药保护。
即每亩可用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1%吗啉胍.三氮唑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0.2%-0.5%磷酸二氢钾和适量叶面调节剂均匀喷雾,隔7-10天再喷施一次。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2 生活百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baike#shb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