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烧鸡的几种常见做法(板栗烧鸡的做法很简单)
板栗烧鸡是一道汉族名菜,属东北菜、川菜、湘菜等。主要材料为带骨鸡肉、板栗肉。这道菜的特点是补脾胃、强筋骨、止泄泻。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老人、病人、体弱者更宜食用,板栗烧鸡营养丰富,又有一定疗效。成品具有鸡肉鲜滑、板栗香甜、汁浓醇厚、色泽红亮、美观大方的特点。
湘菜做法
【主料】带骨鸡肉750克,板栗肉150克,上汤6杯。
【调料】绍酒约1汤匙,酱油1汤匙,生粉、胡椒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
1、将净鸡剔除粗骨,剁成长、宽约3厘米的方块。板栗肉洗净滤干。葱切成3厘米段。姜切成长、宽1厘米的薄片。
2、烧热油锅,烧至六成熟,放入板栗肉炸成金黄色,倒入漏勺滤油。
3、再烧热油锅,至八成熟,下鸡块煸炒,至水干,下绍酒,再放入姜片、盐、酱油、上汤焖3分钟左右。
4、取瓦钵1只,用竹箅子垫底,将炒锅里的鸡块连汤一齐倒入,放小火上煨至八成烂时,加入炸过的板栗肉,继续煨至软烂,再倒入炒锅,放入味精、葱段,洒上胡椒粉,煮滚,用生粉水勾芡,淋入香油即可。
东北菜做法
【主料】鸡腿、板栗
【调料】葱、姜、盐、料酒、酱油、白糖
【做法】
1、去壳的板栗入锅煮4分钟左右捞出沥干水备用。
2、锅中放油,油的量可以稍多点,放入板栗炒到表面变色后捞出备用。
3、余油再次烧热,放入葱姜片爆香,倒入鸡块翻炒。
4、鸡块表面微黄后调入料酒,酱油,盐,少许白糖,加入板栗。
5、倒入开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盖,煮20分钟左右。
6、再大火收干水份,撒入葱段即可。
【贴士】烧栗子之前先把它焯水煮个3~4分钟,再过油炸一下,再烧就好了,又容易烧透又容易入味,你可以试试。
川菜做法
【主料】净鸡腿肉500克,精盐5克,板栗300克。
【调料】胡椒粉1克,白糖15克,花椒10克,化猪油150克,鲜汤750克,姜、葱各10克,水芡粉20克,绍酒15克。
【做法】
1、干板栗入沸水锅内煮2分钟捞起用温水浸泡,用刀切去根部,剥去壳待用。姜拍破,葱切成长段,白糖炒成糖色汁。
2、净公鸡腿肉砍成20块,锅内放入猪化油烧热,先将板栗炸一下捞起,盛入一个碗内。然后再将鸡腿肉同姜、葱煸炒2分钟,加入鲜汤,依次放入糖色汁、盐、花椒、胡椒粉烧沸,撇去浮沫,移至小火上慢烧40分钟,将烧鸡的汤汁约100克滗入板栗碗内,上笼将板栗蒸熟(约半小时),取出。
3、先将鸡腿肉放大圆盘中央,板栗覆盖在鸡上面和周围,再将鸡汁淋入水芡粉勾成芡汁,淋在板栗及鸡腿上面即成。
【贴士】
1、板栗不宜煮太久,否则不易脱壳。
2、本菜味咸甜,以回味甜香、口感鲜为度。
营养价值
1、鸡肉:肉质细嫩,滋味鲜美,由于其味较淡,因此可使用于各种料理中。鸡肉的蛋白质含量颇多,在肉之中,可以说是蛋白质最高的肉类之一,是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钾硫酸氨基酸的含量也很丰富,因此可弥补牛及猪肉的不足。同时也由于鸡肉比其他肉类的维生素A含量多,而在量方面虽比蔬菜或肝脏差,但和牛肉和猪肉相比,其维生素A的含量却高出许多。
2、栗子: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招牌营养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栗子可代粮,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是一种价廉物美、富有营养的滋补品及补养的菜。
3、营养成分:热量398.2大卡、钾532.4毫克、磷378.4毫克、胆固醇356.4毫克、钠141.68毫克、维生素A96.8微克、镁74.8毫克
食疗作用
鸡肉性平、温,味甘,入脾、胃经;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用于治疗虚劳瘦弱、中虚食少、泄泻头晕心悸、月经不调、产后乳少、消渴、水肿、小便数频、遗精、耳聋耳鸣等。常吃鸡肉炒菜花可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提高免疫力,防止感冒和坏血病。
栗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主治脾胃虚弱、反胃、泄泻、体虚腰酸腿软、吐血、衄血、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肿毒。
应用于肾亏引起的小便频繁、腰腿无力:栗子30克,置火中煨熟吃,每天早晚各1次。
栗子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对肾虚有良好的疗效,故又称为肾之果,特别是老年肾虚、大便溏泻者更为适宜,经常食用能强身愈病。
健康提示
板栗烧鸡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尼克酸及多种矿物质、有益肾、养胃、强筋、滋阴、养血等功效。
适宜老人肾虚者食用,对中老年人腰酸腰痛,腿脚无力,小便频多者尤宜;适宜老年气管炎咳喘,内寒泄泻者食用。
食用禁忌
1、板栗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功效。但生食难以消化,熟食多量容易阻滞脾胃,故一次不宜进食过多。
2、感冒发热、内火偏旺、痰湿偏重之人、肥胖症、患有热毒疖肿之人、高血压、血脂偏高、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忌食。
3、鸡肉性温,助火,肝阳上亢及口腔糜烂、皮肤疖肿、大便秘结者不宜食用。
4、动脉硬化、冠心病和高血脂患者忌饮鸡汤;感冒伴有头痛、乏力、发热的人忌食鸡肉、鸡汤。
5、糖尿病人忌食;婴幼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患有风湿病的人不宜多食。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2 生活百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baike#shb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