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对于一个拥有10 几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当前,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改革的重点是供赠侧结构性改革,难点也在供赠侧。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尽善的主要方向。”如何认识和掌握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呢?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一、为何改?
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赠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下降到9%左右,但它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当前同样濒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使用改革的主意来解决。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的结果。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 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实现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二连增”,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粮食进口规模不断高企,而国内托市收储的粮食库存也将保持高位,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一是有效供赠不能适应需求变幻,陷入新世纪以来这15年,粮食的生产结构上浮现显然的变幻:大豆的产量不断降低,但需求增长最快的正是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玉米的产量急剧增长,15年来翻了一番。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意的。二是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价格全面高过国际价格,竞争力低下。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差距很大,国内农产品价格不但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部分农产品甚至还远高于配额内的进口到岸价格。如此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国际上尽全不具备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也不愿意买国内的农产品。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只能是增产越多,亏损越多。三是绝大多数农产品产量过剩,收储政策导致财政负担深重。针对当前突出问题,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农业本身具有其特别性,农业的产业性质和其他的产业有很大的不同。农业受自然的影响,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周期比较长,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方面敏感。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应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特征,两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但当二者浮现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时,农业经济发展将呈现迟滞甚至危机。为此,国家通过重新调配整顿原有的和制定实施新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内部结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请求,以使农业发挥更大经济社会生态功能。这一过程也是农业自我适应和自我修重过程。因此,农业结构性改革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改什么?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农业供赠侧角度出发,为破解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开出了“药方”,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赠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 供赠数量充沛、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赠。”
首先是改思路。解决农业供赠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从农业现状来看,当前濒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总量和质量上的结构性失衡,即有的农产品多了,库存爆满,有的又少了,大量依赖进口;高品质产品供不应求,普通性产品、大路货又供大于求。解决这种供赠侧结构性失衡,固然要进行结构调整,适当增添或减少某些农产品。同时要看到更深层次的缘故在于粗放式发展方式和疏于长远的发展思路。有的产品早已供大于求,但在政策信号上没有及时做出调整,生产源头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解决农业供赠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源头坚固树立环绕需求、环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沛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种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长远导向作用,在现代农业进程中,哪些是政策确保的,哪些是市场做主的,让生产者清清晰楚,让经营者明理解白,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也要从源头增强赢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对价格涨跌容忍度,推动现代农业真正茁壮起来。
其次是改结构。结构调整是农业供赠侧改革的核心内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这是自1985年以来中央第三次明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次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充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化”同步。从供赠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就必须增添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赠,减少普通农产品的供应;增添高产区,减少低产区;增添特色农产品供赠量。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意消费者需求。
最后是改制度。制度是保障,保障有力方能运行流畅。首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密切,可以作统一部署和请求,但试点工作中要分类实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第二,建立促进生产的鼓动制度和保障制度,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臃适农产品,所以政府应勉励农民生产臃适农产品。对于从事臃适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政府应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用于鼓动引导。第三,建立相应的安全、卫生生产制度。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卫生不安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许多人以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少施化肥,少用农药。但是现在要是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农民约摸全都是亏本的。因此还需要政策的力量才干真正实现。
三、怎么改?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结构性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既具有供赠侧结构性改革的普通特点和请求,又有自己的特别性和改革重点。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高度器重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一)去库存。所谓去库存,就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农业的库存主要指的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及大豆、棉花、红枣、苹果等农产品,堆积在粮仓里。
去库存,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当前,储粮量已经逼近历史峰值,而巨大体量的粮食沉淀在国库之中,新粮难储、陈粮难出。2015年11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公开的《农业法》实施情况报告显示,“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比较严重,有10%左右的库存达到或超过正常储存年限。” 过高的粮食库存,不仅加大国家财政压力,更将导致整条粮食产业链的“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上游的农民增产难增收,下游的加工企业成本高企,而中段的收储环节却仓容紧张。另一方面,沉淀在粮仓之中的陈粮损耗加重。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尽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去库存,还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库存压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库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库存。一方面,调结构,减少玉米产能;另一方面,刺激下游加工企业收购国储玉米。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尤其是针对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和国家库存水平过高等问题,请求“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
去库存,还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整尽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潞傍执行并尽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二)降成本。所谓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降成本,要充沛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规模经营产出比高、抗风险能力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倡规模经营,近几年土地流转呈现出快速推进势头,但总体上讲,小农分散经营的格局未变,规模经营还有很大空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踊跃哺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2014年9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维持规模适度,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要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踊跃参加者和真正受益者。”
降成本,要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首席。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举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
降成本,要开展社会化服务,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营运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集体竞争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三)补短板。所谓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赠的薄弱环节,增添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补好农村基础设施之短。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着缩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尽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心、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踊跃引导社会资本参加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增添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我国农业生产要由过去数量为先转到质量数量并重上来。农业部长韩长赋介绍,“国家集中连片乒搂地区秦巴山区的不少农业企业主打‘绿色环保’牌,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不但市场销路大大拓展,农产品的价格也得到大幅提升,农产品的效益更加显着。”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吉林延边考察调研时强调:“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习近平指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作为提高农业供赠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必须落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上,落到按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学习中国)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2 生活百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baike#shb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