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姚:李强就台湾问题说重话,中日韩三边关系还面临哪些挑战?

社会热点2024-05-27 23:00:49未知

管姚:李强就台湾问题说重话,中日韩三边关系还面临哪些挑战?


李强出席中日韩工商峰会并发表讲话

直新闻: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今天在首尔落幕,三国领导人会后共同见记者,今天还共同出席了中日韩工商峰会,管先生,您对此有何特别观察?

特约评论员 管姚: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为期两天,昨天主要进行双边会晤,今天是三边会议的重头戏。李强总理上午在致辞一开始就强调,“今天的会议是四年多以来的第一次,既是重启,也是新的起点”,外交部第一时间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X发布推文,也在第一时间被路透社等国际主流媒体引述。

事实上,海外舆论关注这次三边会议,都在突出这一背景,就是时隔四年多再次重启。中日韩三边会议因何停摆这么久?众所周知,三国关系在此期间状况与挑战不断,时值百年未有大变局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压力一直在积聚,外部大国尤其是美国持续干预挑动,导致三边机制中的中韩、中日双边关系均出现波动,甚至陷于阶段性低潮。也因此,外部舆论此前观察前瞻会议,普遍预期不高,英文“low expectation”即“低预期”,被频频提及。法新社昨天发自首尔的电稿标题,甚至在“领导人会议”前加上了“罕见”这一前置词,即“rare summit”。

但正因会前预期不高,甚至被人为“管理预期”,我反倒认为,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是超预期的,具有深远影响与意义。李强总理今天在会议致辞中也就此发出明确信号,展现大国善意:中方愿以此次领导人会议为契机,同韩方、日方一道,推动中日韩合作行稳致远。


李强发表讲话

直新闻:那么在您看来,会议超预期成果具体表现在哪里,对中日韩三国关系又意味着什么?

特约评论员 管姚:我个人梳理,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三国表达了重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机制的共同意愿,联合声明一致确认要推动三国合作机制化。这次三边会议时隔四年半得以重启,是中方率先倡议,并获得日韩两国积极响应的结果。相信下次会议召开,不会再有这么长的间隔期。

其次,李强总理今天在和日韩领导人共同见记者时表示,面对新挑战新机遇,中日韩合作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这其中,经贸合作的担当作为尤其值得关注,正迎来机遇窗口。今天,三国领导人在三边会议结束后共同出席工商峰会并发表讲话,实际上已就此释放明确信号,李强总理在工商峰会讲话中再度强调,经贸合作是中日韩合作的“压舱石”。我注意到,李强总理此前在三国领导人会议中,就深化中日韩合作提出五点建议,其中第二点谈深化经贸互联互通,明确动议尽早恢复并完成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昨天中韩领导人会晤,也就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达成共识。

所以我认为,要观察评估这块“压舱石”,中日韩自贸协定FTA谈判的进展,是一个重要窗口。路透社今天的电稿特别指出,中日韩自贸协定FTA谈判自2012年开启,已经进行了16轮,而在2019年11月进行的第16轮谈判中,三国在贸易自由化领域,就实施比RCEP全球最大自贸区协议标准更高、力度更大的自贸安排,达成共识。众所周知,中日韩三国都是RCEP成员。谈了这么久,这么多轮,在新起点重启三边会议机制的基础上,中日韩FTA无疑可以看高一线,未来有望成为引领三边合作的机制平台,铸牢中日韩三边合作的“压舱石”。

第三,中日韩三边机制乃至中日韩合作要行稳致远,有赖三国机制下各对双边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从昨天李强总理与尹锡悦总统及岸田文雄首相的双边会晤看,积极信号明显。我注意到,今天韩国大报《中央日报》刊发社论文章指出,韩国政府尤其要为李强总理访韩创造良好氛围,为中韩元首后续会晤做好辅垫,这将有助于恢复一度陷入僵局的韩中关系。韩国舆论场上的呼吁,无疑是这种信号的再见证。当然也必须指出,尽管信号明显,会议成果重大影响深远,但中日韩三边关系的实质改善与合作深化,仍然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


图为中日韩三国国旗 资料图

直新闻:那么在你看来,中日韩三边关系改善,乃至推进合作,还面临哪些重大挑战?

特约评论员 管姚:我前面提到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前,境外媒体舆论有意无意都在“管理”会议预期,但有不少观察家指出,中日韩三边会议能在空窗四年多之后重启,领导人能坐到一起,总归是好事,有助打破三国间“政冷经冷”的僵局。但通过这次会议,包括一系列双边会晤及工商峰会等等,加上三国确有经济互补、共赢合作的基础与需求,三国“经热”固然可期,但“政冷”能否由此改善,实际上是要打上问号的。举例而言,韩国媒体也在提醒,尹锡悦上任已经两年多,但至今尚未访问过中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教授伊斯利(Leif-Eric Easley)昨天接受法新社采访时分析,这次领导人会议涉及“相对浅层的合作”,其表述为“shallower cooperation” ,而他对照的,是华盛顿、东京与首尔的所谓外交政策协同。

所以中日韩三边关系要有实质性改善,很大程度上要看日韩两国能多大程度实现外交独立与战略自主,能不能扛住来自美方的施压拉拢。举个眼前例子,这次会晤三国领导人都表明强化经贸合作“压舱石”的共同意愿,昨天中韩中日领导人会晤,中方都在强调要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但上周落幕的G7财长会,毫不掩饰地发难攻击中国产业政策,指责所谓产能过剩议程,这当然是美方直接干预施压裹挟对抗的结果。日本作为G7成员,其抗压意愿与能力,无疑值得中方关切。更应强调,美方人为炒作“产能过剩”议程,日本作为出口大国,过往日美汽车战芯片战教训累累,难道不应最有风险意识吗?

今天,世卫大会在瑞士日内瓦揭幕,赖当局又要上演蹭会闯会闹剧,这其实也是美方上下其手、幕后怂恿的结果。就在上周末,美方裹挟几个国家发布所谓支持参会的声明,日本赫然在列。李强总理昨天在首尔与岸田会晤,就台湾问题说了重话: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一条红线。希望日方重信守诺,为两国关系不断发展营造积极氛围。事实上,就在中日领导人会晤前一天,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在日本横滨出席一场研讨会时痛批,鼓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极其荒谬,也极其危险。今天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再度发声称,任何国家、组织与个人都不要妄想在台湾问题上越界踩线而不用付出代价。所以,中日韩“经热”可以预期,但是否由此迎来“政热”,乃至会不会因为“政冷”,再度将“经热”拖入“经冷”窘境,这需要区内国家当政者作出清醒、理智的抉择。

作者丨管姚,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