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与马英九会面,“慎终追远”让两岸无法分开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吴薇】3月30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与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会面,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慎终追远”。天下人皆有父母,族群有祖先,民族有本源。这种“我是谁”的心灵追问,扎根于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纵使两岸分隔多年,但“慎终追远”的传统仍把我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
宋涛在会面时说,“我们是一家人,有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愿景”,这些共同连接构建了两岸同胞的精神家园和文化风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终追远、敬祖爱乡。他说,两岸中国人不管走多远,都始终不忘乡愁,盼着叶落归根,“我们是一家人,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马英九说,他今年将满73岁,能够踏上大陆土地,到湖南老家祭祖,看看父母当年的足迹,“对我个人意义重大。我们中华文化讲究慎终追远,我想在座各位都能理解”。
祭祖是马英九此次登陆的重要行程。《中湘湖田马氏族谱》记载,马英九父亲马鹤凌这一支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明朝永乐年间,朱棣调军屯田,马氏家主马光佑带着全家沿长江向上游迁徙,在湖田一带扎下根来。根据族谱记载,马光佑家族马良这一支发扬光大,生了宪、金、恩、松、乔、权6个儿子,马英九正是“宪”房的第22代裔孙。
台湾中时电子报3月30日称,马英九将于4月1日到湖南湘潭市湘潭县祭祖,据湘潭市官方信息显示,位于湘潭县的白石镇双阳村马英九祖坟已经列入当地文博单位名录。还有报道说,马英九祖坟历经多年风雨,基本完好如初。墓碑正中刻着“显考马公大基老大人之墓”,右侧记载着立碑时间,左侧记载着立碑人为“男人初人:松、积,孙:英九、英石仝立”。
马英九祖父马立安之墓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陈益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慎终追远”出自《论语·学而》,里面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办理父母年终的丧事,诚心祭祀以追念远祖,是我们两岸中国人的优秀文化传统。
台湾祭祖大致移植大陆仪式
两岸同根同源,有着非常紧密的亲缘和地缘关系。大陆移民迁入台湾后,迅速复制和延续了大陆的文化模式。台湾客家文化学者庄英章教授曾指出,以“唐山祖”为共同祭祀对象,可以称为“大宗族”;以开台祖或其后代为共同祭祀对象,可以称为“小宗族”。
而无论是“大宗族”还是“小宗族”,台湾祭祖大致移植了大陆的仪式。台湾知名媒体人黄智贤2021年曾去福建漳州祭祖。她3月3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台湾人是非常非常中国的,早期移民渡海带来的传统,在台湾一直被保护、留存着。比如台湾人的墓碑上都有大陆的地名,表明你这一支是从大陆什么地方来。她说,台湾闽南人在家里都会写上我们来台祖先之前在大陆的堂号,“这是什么?这就是慎终追远”。黄智贤特别提到,台湾人到现在都保留一种习俗,就是祖先土葬之后大概七八年会把坟墓挖开,然后把骨头捡起来火化。这个“捡骨”风俗就是因为先人从大陆渡海到台湾,他们故去后也希望后人把他们的骨头捡起来,将来带回大陆入土为安,“因为唐山才是我们的家乡。这就是慎终追远、落叶归根”。黄智贤语气坚定地对《环球时报》说:“所以台湾人当然是中国人,台湾人是妥妥的、百分之百的、原汁原味不折不扣的中国人。”
黄智贤 资料图
陈益源教授也跟《环球时报》记者说起,台湾有句谚语叫“吃果子拜树头”,即饮水思源之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说,台湾与大陆祭祖文化并无不同。不只是人,连神也是,台湾台南学甲慈济宫建庙完毕后,信众会在保生大帝诞辰前约4天将神像请回福建白礁乡祖庙进行“谒祖”,该习俗因两岸隔绝而中断,后来采取变通方式,信众将祭祖地点改在将军溪畔举行,建立一座白礁亭并立碑,让人们能以遥祭方式祭祖,整个活动被称为“上白礁”,延续至今。
可以说,清明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扫墓祭祖正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一文化意识的凝结与升华。两岸实现全面“三通”后,返回大陆寻根的台湾同胞更是络绎不绝。像台南市西港谢氏宗亲多年一直试图在大陆寻根问祖,在福建省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两地族谱的比对,确定他们的祖先是从海沧石塘村分支到台湾。台南市西港谢氏宗亲组团最终圆梦,回海沧祖籍地寻根谒祖,受到当地宗亲的欢迎。2005年清明节,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也曾专程到陕西祭祖,并留诗一首“跨海寻根万里行,杨凌祭祖正清明;亡人追远还乡日,欣见宗亲乐太平”。就在今年3月18日,台中清水区天帝教天极行宫道场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联合祭祖大典”,以景仰之心效法祖先,借以体现慎终追远的精神。该活动开始于1973年,担任总主祭的中华天帝教总会理事长黄德贤表示,借由庄严肃穆仪式的进行,让后代子孙点滴在心,学习知恩报恩、饮水思源。
正是借助年复一年、感情丰富的仪式重演,唤醒、塑造和强化了家族、族群、集体的共同记忆以及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民族的记忆已经被压抑了很久”
即使在现代社会,台湾年轻人对“慎终追远”也并不陌生。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陈旭毅是闽南人,他告诉《环球时报》,他们家族每年都会在清明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需要准备三牲、米酒以及水果等祭品。
台湾青少年此前曾参加黄帝陵祭祖仪式,在瞻仰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后十分感动,表示有一种追根溯源的感觉,知道自己的宗族从哪里来、血脉是如何流传的。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青青之约文化传媒执行长吴炳璋是金门人,长期在台湾本岛生活,目前在厦门创业。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祭祖不管是对台湾青年还是大陆青年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人不能忘本”。台湾联合新闻网3月30日报道称,清明连假将至,因应返乡祭祖旅游需求,台湾民航局表示岛内航线已陆续加开三波加班机,预计提供1846架次、17.51万个座位。这正表明,祭祖以及慎终追远同样是台湾社会的重要传统。
马英九 资料图
不过对于马英九祭祖,绿营却一再在“政治化”,扣“红帽子”。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马先生因为职务的关系一直无法回家乡探望,但他的大姐与当地亲人一直保持联络,这次马先生安排回乡祭祖就是一偿夙愿。他还提到,马选在清明节到大陆祭祖是人之常情,是很早就规划好的行程,“中华民族一直有在清明节回乡扫墓的传统习俗,我住在南投,清明节也会回乡扫墓,若有人不让我回去,我一定反抗,政治不要凌驾人性!”
台湾《中天辣晚报》以马英九登陆祭祖为题,在台北街头对民众进行随机街访。结果很多受访年轻人都认为,马英九访问大陆的行为并无不妥,“已经卸任,当然可以去大陆,那是他个人的生活”,还有人说,“大家都有自己的祖先,回去祭祖是OK的”“两岸之间不该走到对立仇恨的地步”。
黄智贤对《环球时报》表示,马英九祭祖参访之行的意义很大,因为在一些台湾人心中,“中国”已经非常缥缈,两岸分离太久了。而马英九对于蓝营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家借着他第一次到大陆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这些会让台湾的人在灵魂深处触碰民族的记忆,“这个民族的记忆已经被压抑了很久”。《中国时报》刊登的一篇言论认为,对马英九祭祖的攻击不仅是对马本人的人格侮辱,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亵渎。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后辈传承先人精神、表达后人追思的重要途径,“这就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民德归厚”。已经70多岁的马英九踏上漫长等待之后的回乡祭祖之路,“实在不应该对此进行妖魔化的政治解读”。文章说,马英九这次大陆之行是一次祭祖之旅、历史之旅和青年交流之旅,“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对两岸交流、两岸和解、两岸和平都有正面意义”。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2 生活百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baike#shb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