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强盗头子竞选警察局长,G7荒诞一幕
来源:环球时报
5月13日闭幕的七国集团(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联合声明中没有点中国的名,也没有提到渲染了很久的所谓“经济胁迫”,但这很难说是G7在对华问题上回归理性,更有可能是一种“以退为进”。因为G7同时大量放风称,19日至21日举行的G7广岛峰会,或将在首脑声明之外再发表一个“特别针对中国”的附属文件,将把“经济胁迫”作为重点列出来。
G7广岛峰会将举行
如果真是这样,就意味着G7继公然干涉我台湾问题之后,又企图将遏华战线扩展到政经结合部的新领域。这主要体现的是华盛顿的意思,但日本作为今年G7的轮值主席国,在推动遏华串联和动员方面,比美国表现得还要积极和激进。G7正在进行功能转换,不容中国人不对它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次还是在中国家门口开G7会议,让中国人近距离感受到从那里散发出的新冷战气息。
在这里尤其要警告一下日本。对G7系列会议的“涉华消极动向”以及日本在其中发挥的负面作用,中方早些时候已向日本表达强烈不满,并提出严正交涉。接下来的G7峰会开成什么样,主办国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对中国进行挑衅,那这一笔账相当部分要算到日本头上。如果通过G7会议向外传递和放大对华恶意,一定反作用到日本自己身上。今天的日本充当将域外力量引入东亚的“带路党”,是绝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
选择所谓“经济胁迫”作为对中国的攻击点,是很荒诞的,特别是这样的指责来自华盛顿和东京。说到经济胁迫,有一个以美日为主角的著名案例,即签订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美国为减少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逼迫日元大幅升值,从此让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三十年”。这对经济胁迫的加害者和受害者,现在却把罪名推给另一个受害者,这既说明了加害者的蛮横霸道,也暴露出日本在日美关系及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不单纯是受害者,还是为虎作伥者、煽风点火者。
G7广岛峰会将举行
反对经济胁迫的大旗中国有资格扛,美国最没资格扛。这么多年,美国经济胁迫的行为不胜枚举,贡献了不少教科书级别的案例。最新一例即是让它的西方盟友敢怒不敢言的“芯片法案”。强行打造排挤中国大陆的芯片“小圈子”,遭到破坏的不只是全球芯片行业,还有可能被“一分为二”的全球产供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欧洲国家还紧随华盛顿炒作中国的所谓“经济胁迫”,就显得有些滑稽了。这难道不是助纣为虐,支持强盗头子竞选警察局长吗?
美国及其盟友炒作的所谓中国“经济胁迫”,其实并无多少新意。炒来炒去,举得最多的是立陶宛和澳大利亚这两个例子。必须强调,它们跟“经济胁迫”毫无关系。比如说立陶宛,是它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违背立方在两国建交时所作的政治承诺。中国政府对此作出坚决回应,是完全正当、必然的。
再来说澳大利亚,也是其前政府在多个涉华议题上莫名其妙挑衅中国,将中澳关系拖到冰点。这不可能不对经贸合作造成负面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当澳大利亚工党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后,很快就带来中澳关系的转圜。澳贸易部长法瑞尔刚刚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对与中方的会谈“表示满意”。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相向而行,一定会化解双方交往中出现的分歧和争议。这个过程中,也不存在所谓“经济胁迫”问题。
炒作所谓“经济胁迫”,其实也是一种“政治栽赃”。一些美西方国家给中国扣“经济胁迫”的帽子,还有另外一个阴暗的用心,就是对中国搞道德绑架,以便自己在挑衅、损害中国利益时没有后顾之忧。他们不愿克制干涉中国内政的冲动,还不想承担错误行为的代价和后果;既不尊重中国,又想从中国那里单方面获利,这可能吗?
延伸阅读:
胡扯所谓“中国经济胁迫” 美国意欲何为?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1日才刚强调“美方不能一方面讲沟通,一方面是不断对中国打压遏制,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美国财长耶伦同一天在日本的G7财长会议上,又胡扯所谓中国“经济胁迫”。
美国财长耶伦
当地时间11日,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日本召开。美财长耶伦称,G7成员担心中国的“经济胁迫”,正考虑对中国施加更多限制,包括和盟友一道限制对华投资。对此,日本财政大臣称,“各国的供应链应该更加多元,减少对中国的严重依赖。”
显然这又是美国想要联合盟友针对中国进行恶意打压,而美国财长显然成为呼吁的带头人。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2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的回应颇具深意。汪文斌说,“说到经济胁迫,第一个应当受到声讨的恐怕非美国莫属。日本东芝、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企业都曾是美国打压的对象。日方在主办G7峰会时,是否可以代表其他同样遭受美国霸凌的成员国,向美方表达一些不公呢?或者至少说几句真话。”
美国热衷污名化中国
直新闻注意到,去年6月举行的G7峰会主要议题还聚焦于俄乌冲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时还“蹭会”发言。今年的G7峰会为何就将矛头对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熊李力认为,美国之所以在即将举行的G7峰会上炒热中国“经济胁迫”议题,原因有三。
首先,G7峰会挑起所谓中国“经济胁迫”议题与俄乌局势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有意将中国和俄罗斯绑在一块,因为俄罗斯因俄乌冲突而处于被西方国家相对孤立的状态中,而美国希望能够把俄乌冲突与美国对华竞争、遏制的战略结合起来。
其次,美国自己明白自身力量力不从心,所以拜登政府上台以后提出重塑乃至强化美国领导的联盟体系,也就是说美国希望复制联合欧洲遏制俄罗斯那一套,在亚太地区重新打造一个针对中国的“联盟”。所以美国首先通过给中国泼脏水、污名化,例如给中国扣上“经济胁迫”的帽子,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来动员它的盟友加入对中国的竞争和遏制。
而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中国市场吸引力太大,中国经济本身意味着机遇,所以美国近期在G7峰会挑起“经济胁迫”议题,其实是敲打它的盟友,通过“经济胁迫”来污名化中国,以离间G7其他国家和中国密切的经贸关系,进而使得这些盟友能更好地服务于美国对华竞争战略。
G7峰会制华措施渐显?
在4月2日《日本经济新闻》的一篇报道中提及,美国已向七国集团(G7)提议,对中国的“经济胁迫行为”将采取措施。报道称,美国政府已经要求G7国家在行政级别会谈中共同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同时,美国也在制定自己的国内法律,国会两党议员提出的立法将规定,“在中国对某些国家施加经济压力,试图将其意志强加给这些国家时,将赋予总统可以实施多种权限的权力。”美国还将寻求与日本和欧洲的盟友协调,在实行此类措施时保持一致。
拜登
对于G7峰会会否落实美国这一项“假想”措施,熊李力分析认为,拜登政府的联盟战略正在由“价值观联盟”更多地转向于技术管制联盟,就是对中国进行技术打压,比如拜登上台之后提出的“芯片四方联盟”。尽管美国不能给它的盟友在经贸投资方面提供较多实惠,但在共同应对中国进行技术管制方面,达到了美国的目的。包括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大力推销所谓“印太经济框架”。提出已有一年时间,但到现在还只是一个框架,因为美国不愿意向盟友或者向其它国家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
事实上,中国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美方再怎么施压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以欧洲国家为例,中欧互为第二贸易伙伴,双方合作成果丰硕。从中法两国元首四月共同见证签署农业食品、科技、航空、民用核能、可持续发展、文化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后,德国政府于5月10日确认批准中远海运港口向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收购德国汉堡港码头24.99%股权。再到近日,澳大利亚贸易部长法瑞尔的访华等等。
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1日报道,法瑞尔是自2019年以来首位访问中国的澳大利亚贸易部长。在为期三天的访问中,他将同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以及其他高级官员会晤。《悉尼先驱晨报》称,法瑞尔将邀请王文涛访澳,并前往他位于南澳州的家庭葡萄园做客。此次访华期间,法瑞尔还将与王文涛共同主持第16届中澳部长级经济联委会。《澳大利亚人报》称,该机制始于1986年,但自2017年两国关系开始恶化以来暂停。此外,法瑞尔还访问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澳媒称,该企业是澳大利亚铁矿石的最大买家之一。
对此,熊李力表示,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大国,在这些国家的这种经济利益的格局当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要这种不可替代性得到延续甚至强化,这些国家尽管在政治上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和美国保持或强或弱的协调,但是他们谁也不可能彻底忽视中国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机遇。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2 生活百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baike#shb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