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为什么不受欢迎 于丹为什么凉了

社会热点2024-03-22 18:03:09佚名

于丹为什么不受欢迎 于丹为什么凉了

人生的际遇交错就像过山车,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大起大落,不过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本就是人生向前发展的一个真谛,希望可以不忘初衷,爱所爱的、始终如一。——维邵.兹基硕德

最近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出现了很多富有积极能量的宣言式短视频,各个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们纷纷在镜头前庄严宣誓:

“我仍认为我们接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观众们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们看到了万千莘莘学子正秉承先圣鸿儒的遗志,在国土内挥洒着自己的知识与青春。

无数的经典国学内,蕴着磅礴而意蕴深远的中国优秀文化和道德品质,仔细品味先圣鸿儒的思想结晶,都会让学者们,有一种久居芝兰之室的畅快与喜悦。

在这个言论和思想双自由的网络时代,各种社交平台中出现无数所谓的“思想家”。

不遗余力地,向外传播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殊不知那些毒鸡汤,坑害了多少心智还未成熟的祖国花朵。

每当在社交平台上,看见那些讲解我国国学经典名著的教授讲师们,我都回报以尊重敬畏的心态,去聆听他们的尊尊教诲,不断感悟先哲的思想力量。

如果喜欢听先哲经典知识的网友们,一定会认识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学大师”于丹,满腹经纶的她对于《论语》等经典文学具有很深的研究,总能将论语中那些晦涩难懂的道理,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大家进行讲解。

深受大家喜爱的于丹教授,甚至登上了《百家讲坛》,就这样才情冠绝四海的“哲人”,却在如今受万千人唾弃,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呢?

真知灼见的才女

于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女娃,生于古都、长于古都,她熟悉这里的每一片土地,也热爱这里每一片的风景和文化。

虽没有三岁识千字、五岁会百诗的经世之才,但是于丹从小就是一个喜爱文学、举一反三,具有真知灼见的一位才女。

书香门第、才情双佳的于丹不负众望地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如何教书育人,而且还对我国的经典文学《论语》、《庄子》等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

大学毕业之后,于丹选择留校。经过数年的努力,她成为了母校影视传媒专业的一名硕士生导师,培育了无数专业人才。

随着教育实力盛名远扬,于丹在2006年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做客热门节目《百家讲坛》,为全国的观众们的讲述深入浅出的《论语》知识。

温暖且易懂得“心灵鸡汤”的讲课方式,让于丹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于丹更是借着电视传媒的余威,开始出版《于丹论语心得》等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书籍,不仅扬名国内,还向国外三十多个国家进行文化外宣,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国学大师”,风光无两。

盛名之下无虚徒?

先贤的书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思想,海外学者在拜读于丹出版的书籍之后,确实对中国经典文化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于丹本人,更是荣获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

彼时刚刚成名的于丹,有些受宠若惊的意味,面对大家的称赞,她也会谦虚地说“自己是国学小师”。

抱着宣扬中国国学文化的初心,于丹和她的团队开始国际文化交流之旅,随着国内外媒体对于丹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于丹在文学界的身份和地位,也是在水涨船高。

讲完课的于丹回到家之后,也会打开电视剧,看着那些媒体们对自己的报道,数不清的溢美之词,让她有些自喜,甚至有些沉沦。

浮名遮眼,盛名累人。

她开始喜欢在公开场合,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人性善恶进行批判,这让国内的学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所谓的“国学大师”。

万人唾弃的傲慢“大师”

不知不觉之中,于丹开始以“国学大师”的身份,开始继续在国内外进行着国学文化外宣的工作,但是和之前不同的是,她开始注重一些与身份地位相关的东西。

排场和尊重,就是于丹对国学大师身份的一种独特“见解”。她必须要住最高的酒店、吃最贵的餐厅、用最好的车进行接送。

长此以往的待遇之下,于丹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傲慢无礼起来,台上彬彬有礼、幽默风趣,台下出言不逊、满嘴铜臭味。

偶尔一次还好,但是于丹却变本加厉……

很快就有一些独家媒体发现了这个情况,并进行了一些相关报告,这让人们再次重新认识这个国学大师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国内一些勇敢的学者开始对于丹进行集体批判,称于丹只是在对国学名著进行通俗文化的解读,没有任何文学价值,只是像复读机一些上说一些正确的废话。

眼看大厦将倾,而于丹似乎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仍在国内的各大高校开展自己的国学讲座。但是当她进入北京大学进行《论语》心得的讲座时,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北大学子开始向于丹提问一些有关昆曲研究的深度问题,但是于丹的解释实在有失偏颇,还站在道德顶点夸夸其谈,忍无可忍的北大学子将其轰下台去。

在有关媒体的报道之下,这件事情在国内的影响迅速发酵,于丹一下子成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文学败类,在其母校北师范的党书记等职位也一并拿下,进而彻底跌落神坛。

结语

于丹的个人阅历、个人水平其实还是不错的,她对我国经典国学文化外宣,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经典复读”式的讲座方式,与“国学大师”的知识深度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于丹其实只是国学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一个过渡讲师。

但是于丹却在“国学大师”的虚名之下,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才是受人唾弃的真正原因,大师也好,学子也罢,两者都需德才兼备方为最佳。

本文标签: [db:关键词]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