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发声 默克尔发声:我支
默克尔接受德媒采访谈俄乌危机:冲突“总有一天会以谈判结束”
据俄新社、“Vesti.ru”新闻网等多家俄媒报道,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德国《时代周报》7日刊发的采访文章中称,俄乌冲突“总有一天会以谈判结束”。
据俄新社报道,默克尔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谈及明斯克协议、“北溪-2”天然气管道建设等多个话题。当被问及俄乌冲突可能会如何结束时,默克尔回答说,“说实话,我不知道”,但她接着又说,“它总有一天会以谈判结束。战争在谈判桌上结束”。
默克尔 资料图
报道称,当被问及是否能排除掉她自己参与调解俄乌冲突的情况时,默克尔说不存在这一问题。她还称,“强制和平”与“相互之间进行友好公开对话”是有区别的。随后她没有再就此话题继续发表看法。
俄新社称,谈及自己在任期间对俄乌采取的政策,默克尔说,自己曾尽力采取决策以防止两国之间发生冲突,但没有成功,这不代表自己此前做出的努力是“错误的”。
这并非默克尔首次就俄乌冲突表态。今年6月7日,默克尔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称,俄乌冲突是一场“巨大悲剧”,而之前一直没能建立一个可以避免这一冲突的安全架构。默克尔还称,自己在任期间为缓和俄乌之间紧张局势做了大量外交努力,她不会为此而道歉,“外交手段没有生效,但这不等于外交努力是错误的”。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乌双方已多次就谈判表态。11月1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他已从伙伴国收到俄罗斯愿意直接谈判的信号,乌方将提议以公开形式进行谈判。而俄新社、国际文传电讯社等媒体17日报道称,佩斯科夫表示,不存在公开谈判,乌方这种表态说明其不愿进行谈判。他说,“问题是乌方出尔反尔——他们有时要进行谈判,有时拒绝谈判,然后又实际上通过法律禁止任何谈判,接着又说想进行谈判,但要采取公开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公开谈判,公开谈判并不存在,更何况是这种程度的公开谈判”。
相关报道:
默克尔:俄乌冲突前 我就失去了对普京的影响力
在“朔尔茨访华”为世界关注之际,俄媒突然爆料:“德国政府警告前总理默克尔必须谨慎开支”,或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朔尔茨访华是如何的迫切和必要。
人走茶凉?
且看英国前首相特拉斯,尽管只做了45天首相,但特拉斯每年有权获得每年11.5万英镑英镑的公共职责成本津贴,而默克尔担任了16年德国总理,在辞职后原本有权获得每月1.5万欧元的养老金和一间小办公室,却遭到了德国政府的警告,经济紧张,要求默克尔谨慎支出。
默克尔
要知道,曾经在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借助俄罗斯廉价的能源、中国的广大市场,让德国制造业充满活力,当失业浪潮席卷全球时,部分欧洲国家青年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五十的时候,德国的失业率却处于百年来的最低点,这些成果使得当时的德国在欧盟中起着领导作用。
然而在新政府上台后,其中的亲美势力开始割断德国对俄、对华的联系,甚至指责默克尔在“北溪”中的动作为“错误”。但追随美国的恶果很快出现了,德国遭遇了“价值观盟友”美国对能源、制造业、经济的多重背刺。
所以,以务实见长的朔尔茨,顶着西方舆论大环境下的压力,要到中国谈合作。朔尔茨有没有掣肘?有没有压力?有没有顾虑?但他毅然前来,强调了“不脱钩断链”的合作,强调了反对搞阵营对抗。
朔尔茨的一些动作像极了曾经寻求德国机遇的默克尔,早年的默克尔用一句话概括,也是“意识形态高于经济利益”,但在多次访华后有了新的认识。
默克尔和朔尔茨
默克尔被警告,确实有些人走茶凉,但有些务实的精神又留下来了。
德国刚需
为什么朔尔茨能顶着压力来华,一是个人政治魄力,二是不得不为。
美国的谋划,一方面是俄乌冲突中美国4倍高价出售能源,一方面是疯狂加息,死命从欧洲抠钱,让美国虽然依然严重的通胀形势,在进一步恶化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然而欧洲遭美国一番移花接木地盘剥,出现了通胀率超过10%的惨况,而制造业立国的德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更是高达11.6%,通胀率比整个欧元区还高。
所以朔尔茨也迫切需要访华,甚至拒绝了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起访华的建议。
资料图
顶着压力批准中企在汉堡港的股份收购,朔尔茨带着十足的诚意,是想来解决问题求合作的。朔尔茨前来带着德企团,是求同存异想经济,如果马克龙来,则更多的是谈政治。所以,不管是作为近年来“欧洲访华首位领导人”的决心,还是稳妥完成该谈的事,朔尔茨都有自己的打算。
美国一定会继续干扰破坏,但朔尔茨对于“伙伴”关系的重申,是互利共赢的追求,这也将为其他欧洲国家树立榜样,有助于把中德关系塑造成一种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示范。
这是个好的开始,也是在这个动荡国际局势下的重要一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2 生活百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baike#shb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