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季的江门“村超”:上了船就是我们的人

社会热点2024-06-07 23:01:06未知

龙舟季的江门“村超”:上了船就是我们的人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傅一波

为了拯救“屈原”,42人能把一艘标准龙舟划多快?

江门鹤山中东西村龙舟队的成绩是——800米,2分39秒,相当于100米19秒左右,每公里3分20秒。这个速度女子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同时,也是中东西村的历史记录。

冯锦耀是中东西龙舟队的鼓手,其价值相当于汽车里的方向灯与油门,鼓点的节奏决定了划水的频率。


停靠在岸边的龙舟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在被“龙舟漂移”和“一条龙舟价值20亿”,以及“输了跪祠堂”等端午流量的叙事里,龙舟作为广东小史的缩影大多都被忽略了。

比如鹤山中东西村展馆保存着那口大鼓,大概就有一百多年历史,每一声鼓点中,似乎都有来自远古的回响,回响里夹杂着宗族、血亲、抗争这一类的特殊印记。

上了龙舟就是鹤山人

村里的老前辈说,上了龙舟就是鹤山人。

6月初的一个下午,他如约出现在村口的沙坪河边,虽然今年没有大型比赛,但他们还是把做好采青点睛的三艘龙舟请了出来,船上最小的扒丁只有7岁。

扒丁就是负责划船的“丁”,关于华南龙舟“使用说明书”里的词汇,人们还是沿用自古以来的称呼,懒得改,也没必要。

河道边挤满了村民,随着老人点起的炮仗声,入水的龙舟迅速滑到了江水中央。


正在划龙舟的中东西村民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从五月末开始,这样的场景在每天下午3-4点循环往复,沙坪河这段大约6公里的河道里,沿河村落的龙舟几乎都会下水,彼此在各自的鼓点节奏中,起起伏伏,直至夜幕降临。

这是传承了数百年来,端午前后都会出现的沙坪河上图。

37岁的队员冯兆荣介绍说,中东西村的龙舟历史起于明朝。那时候冯姓的先民们为抵御清军,便组织起村里年富力强的男性组成“团练”(民兵),守堤围故,还制出金、蓝、白色桡旗作为氏族标识。

当发生危机之时,村内的勇武之士便带着氏族的期望,上阵护村。

不过,在没有战乱的时期,团练会在端午前后,以赛龙舟的方式,沿着密布的河道展现村里男丁的力量与斩获的荣誉,顺便纪念先人,祈求来年多福。


中东西村的龙舟图腾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明末,中东西村已经有了自己两条龙舟——水部金龙和白桡上飞龙。

两条船一直活跃在各类的龙舟竞渡比赛中。由于中东西地处沙坪河与西江交汇之地,象征腾飞的巨龙,竞渡也有了新的名字——“三夹腾龙”。


图为2023年鹤山龙舟赛 图源:鹤山市沙坪街道(任惠坚摄)

冯兆荣记得去年鹤山龙舟大赛夺冠后的场景。比赛的时候拼了命地冲,但从终点返回的时候,全体队员把木桨举起,故意在岸边停留许久。“边上接近万人的欢呼,那个场面很震撼,所以往回的时候慢慢走,多享受一下。”

当地的大赛三年一届,去年中东西龙舟队提前三个月开始训练,甚至还请了前国家队运动员卓和堂担任赛前教练。

冯锦耀说,最终选上参加比赛的96名青壮年,各个都已经被晒成了古铜色,“我觉得教练人员位置的分配和训练方式很科学,结合地方风俗老一辈扒丁认为训练成果看皮肤,晒的越黑代表了训练越刻苦。”

比赛并非年年有

虽然比赛不是年年有,但这没有减损村民对龙舟的热情,反倒让龙舟文化回归到了日常。在把龙舟从淤泥里挖出来,俗称“起龙”的那天,中东西村23岁的冯逡,一下班就赶到河边,希望感受龙舟出现带来的氛围感。

在当地,起龙规矩很多。要在河边祈福、放鞭炮、摆放苹果等祭品祈求平安。接着男丁们下水起船,由80多岁的老人为龙头、龙尾重新添加色彩,目的只有一个——让沉睡了一年的龙舟苏醒。

村民还会举办一个采青仪式,采摘新鲜的柚子叶、柏枝挂在龙头上,讨个好彩头。

冯逡对这样的场景很熟悉。他从7-8岁就被父亲拽着登上龙舟,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但大人并不在意。他说,在父辈们的眼里,上龙舟是传承,年轻人从老人手中接过船桨,意味着成人礼,就像村里的老前辈说的那样,“到了龙舟水道上了龙舟就是鹤山人。”

他说,争取参加2026年的那场正式比赛,那对他而言那是一种荣誉。

60多岁的老前辈冯峻在结束起龙后,第一个从甲板坐上龙尾。他经验丰富,能巧妙地用桨把握方向,如今年事已高,不能再像年轻人一样坐在舟头发力,但还是手痒,只要到了季节,鼓声和身体便相互吸引。他说,只要还有力气,一定要上去动一会儿。

因去年鹤山龙舟赛出圈的冯伟浚,其实也来自中东西村。


正在训练的冯伟浚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6月5日一早,他和几个队友来到河道里训练。

过几天的16日,中东西会办一场小型的龙舟赛,沙坪河周边的十几个村子都会来参加。


比赛时的冯伟浚 图源:网络

听上去,这有点儿像龙舟界的“村超”。比赛尽管不如往年般声势浩大,但冯伟浚也不想松懈。

华南的龙舟世界

龙舟常常视为华南当代史的缩影。

大江以南,有河流可通船舶处,从古便时有纷争。具有浓郁宗族色彩的龙舟习俗,在华南地区传承不灭,有它背后所代表的“抗争”精神,代代传承。

此外,龙舟也代表了民间信仰和精神意蕴的体现。

村民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龙舟仪式,到村里的龙母庙和祠堂进行祭拜活动。通过祭祀仪式,敬畏“神灵”,获得眷顾,祈求风调雨顺、家族兴旺、生活安康,这是典型的中国式“信仰模式 ”。

从江门乃至广东地区,不同村之间的龙舟相互串门,被称为“趁景”。如果说龙舟竞渡是斗速度、斗“技”,那趁景就是竞艳、斗“靓”。

今年的端午,珠江流域上的不少古村上群龙聚首,斗丽争妍,小至龙舟上的罗伞装饰,龙船队员的技艺甚至是身材,大至接待的礼仪,龙船饭的规模,都是大家的话题。

村民们白天玩不尽兴,晚上又继续进行,三更半夜后,住在河边的人从睡梦中醒来,还可听到水面飘来的锣鼓声。

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可互动,龙舟激发出来的活力在广东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端午节,龙舟竞渡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它从传统的窠臼中脱骨而出,营造出的群众参与度与独特氛围,与三大传统节日有着显著的不同:春节和中秋重在团聚,清明重在缅怀先人,均承载着厚重的情感,端午虽然也有纪念屈原、伍子胥的部分,但是龙舟活动更受现代人关注。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甚至评论说,“只有广东人是真心想救屈原。”住在珠村的居民表示,龙舟活动对他而言,能带来解压和欢乐的作用。


图为广州的龙舟赛 图源:网络

只要钻进观众堆里,就能感觉到一股随龙舟输赢涌出的强烈浪潮。每一个船迷的眼神像不断变化着的表情符号。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理解龙舟的赛法、扒法、鼓的打法等等。但只要看看身边的观众一齐叫喊,便能体会到龙舟的魅力。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龙舟竞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运动。

2021年8月3日,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的比赛场上,作为展示项目,中国龙舟进入奥运赛场。每年波士顿龙舟节,会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举办龙舟“祭水”、“点睛”等仪式;德国法兰克福龙舟节,也会在比赛现场广播“屈原投江”等历史典故。

而在龙舟诞生的这一端,广东各地的村民们敲响龙船鼓,燃放鞭炮,舞狮,以此拉开龙舟赛的序幕。喧振水陆,观者如云的场景,一再重现。锣鼓声声,洪浪中,龙船正闹得满河沸腾。

本文标签: 屈原  广东  村超  龙舟赛  江门市  东京奥运会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