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海洋中会有纺锤
1、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两旁的石兽表面上有很多米粒大小、纺锤形状的麻点。属于原生动物的有孔虫类,个体只是一个细胞,但这个细胞有米粒大小,肉眼都可以看到。
2、形态一般为纺锤形。1829年,科学家建立了的第一个属——纺锤属,就是根据其外形命名的。最早研究它的中国科学家是地质学家李四光。
3、壳体一般长5~10毫米,小者不及1毫米,大者可达3~6厘米,形态除纺锤形外,还有球形、透镜形、圆柱形等。虽然是单细胞动物,却有着精细复杂的构造:初房是它最初的居室,位于壳体中央。
4、初房上开有一圆形口子,是原生质溢出的孔道,随着的发育,原生质从初房中分泌出来形成很多壳室,并围绕一假想轴旋转生长,依次形成若干壳圈,最后把初房层层包裹在里面。因此,观察壳内部特征必须磨制壳体的各种切面。
5、最早出现于石炭纪,二叠纪末期就灭绝了,在1.2亿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迅速的演化,并曾遍布全世界,是当时海洋中主要的微体动物。已成为划分对比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的标准化石。全部生活在浅海里,绝大多数喜欢底栖,靠丝状伪足运动,行动很迟缓,少数种类的幼体也能营漂浮生活。
6、化石风化后往往突出于岩石层面之上,虽然只有米粒大小,但因数量多,分布集中,比较容易辨认。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2 生活百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baike#shb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