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发生的5大机制(水肿发生的5大机制是什么)

疾病百科2024-05-26 00:12:16佚名

水肿发生的5大机制(水肿发生的5大机制是什么)

临床上一般并没有水肿发生的5大机制这个说法,水肿发生可能与水钠潴留、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淋巴回流受阻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等机制有关。

1、水钠潴留

人体内钠元素大量滞留,会导致细胞液的浓度明显增高,一般是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造成这种现象发生。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钠离子潴留细胞外而引起。水钠潴留以后多余的水分无法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会储存在身体内,就会引起水肿症状,可以是眼睑的水肿,也可以是双下肢的水肿。

2、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急性肾炎和肾小球滤过率过低等原因,会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出现增高的情况。增加后,原先待在血管中的血浆会渗透到组织间隙中,造成长时间滞留组织间的水分大量增多,轻者会出现局部水肿现象,严重者有可能会引发全身性水肿。

3、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

右心衰竭等心脏疾病等会造成的毛细血管滤过压出现明显升高的现象。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当大于组织间液总压力时,会出现组织间液过多的情况,导致水肿的形成。还会导致渗出增多,引起心源性水肿,水肿多发生于身体下垂部位,严重时还会发生腹水。

4、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回流受阻是淋巴管因生理或病理原因导致管道堵塞,进而导致淋巴阻塞而产生淋巴水肿。淋巴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系统,包括淋巴结、淋巴管等,由于淋巴是一套循环系统,当出现淋巴管堵塞时,会导致体液储留在组织间隙中,出现皮肤增厚、水肿、粗糙甚至坚韧如象皮。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也可能与后天因素,如创伤、放疗及丝虫病等有关。

5、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和球蛋白产生的对水分的吸附力,其中白蛋白是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就容易从血管内渗透到组织间隙,容易出现水肿的情况。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的长期营养缺乏,如慢性肿瘤患者,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重度烧伤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等。

患者出现水肿情况,长时间不消退时,建议及时去医院肾内科就诊,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日常饮食宜低盐,应多摄取含丰富纤维素及维生素C食物,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营养均衡多样化,临睡前不进或少进食物与水分。

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本文标签: 水肿  毛细血管  机制  发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